【湿地 豫见】追赶另一个自己

  卷首语

  美丽周三,豫见与您相约!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!”时间不会因我们某个人或某件事停留,但很多珍贵的片段却会永远镶嵌在我们的记忆深处。一个个人、一件件事构成了我们平凡而宝贵的一生,用笔下的文字让她们成为永恒。本期豫见为我们带来的是曹静老师的五篇短文,一滴水里见阳光,简单熟知的人、事、物在曹老师笔下却是流动的、睿智的,让我们一起静品,和曹静老师一块追赶另一个自己吧!

  

  追赶另一个自己

  文/曹 静

  超车,是高速路上最平常的事了。

  行驶在行车道上,会有奥迪哥奔驰哥宝马哥等等,在你身边飞驰而过。会有一层两层的长途客车泰然自若地从身边经过,看都不看你一眼,而你却只有仰视的份儿。擎天柱般的运货车总是吼着叫着,行如狂风般的冲过,把冲击波留给你,而他扬长而去。

  其实,超车的机会是有的。当你决定这样做的时候,也就决定要改变自己了。

  你开始学着发现机遇,超车道上总会有空闲的时候。

  你更加注意规范,打个转向灯。你知道这样做,既是为了提醒对方,更是为了保护自己。规范的力量,在于保护自己。

  你发现原来的速度不够快,猛踩油门,你才可以超过他。换句话说,你得学会提升速度,也就是追赶自己。

  你发现握方向盘的手是绝不能抖的,心是绝不能乱的。这个万事俱备的时刻,你必须集中精力,握稳方向盘,忍受着对方车辆给你的冲击波,勇敢地向前行进着。

  你的车尾超越对方车头后,这个时候不是成功的时刻,你还需从后视镜里检查自己离他有多远,这决定着你最后的成功是否完美。

  超车,其实是在追赶自己。

  你学会了寻找机遇,你懂得了更多规范,你懂得读书可以为自己助力加油,你目标必须明确,你要拿出勇气,你还得学会反思。当做完了这些,你会发现你 超越的不是别人,正是另一个自己!

  姥 姥

  文/曹 静

  姥姥,很少有人提她的名字。晚辈自不必说,平辈的人,都称她“嫂子”。姥爷跟她说话时,总是先来一句“我说……”,略顿一顿,然后再说正事。我小时好奇,问过姥姥有没有名字,居然得到了“淑君”二字。现在想来,这是一个很典雅的名字。

  姥姥,在我记忆里是坐在院门口的胡同里,和邻居聊天的。

  这是她一天里难得的闲暇时光,她会拿一张薄薄的白纸,撒上些烟丝,一卷,再掐掉一头多余的白纸,一支烟就卷好了。那个年代的妇女大多是抽烟的,不是为了什么潇洒,只为解乏。

  姥姥刚刚忙完了全家人的早饭。我实在看不下厨房里的乱,准备帮姥姥收拾用过的盆碗锅勺。开始信心十足,可是干着干着,觉得似乎永远也收拾不完。姥姥厨房里的碗碟盆勺,比我们家的不知翻了多少倍。

  姥姥看着我,只是笑,抽完这支烟,她又得忙一大家子人的午饭了。

  午饭时刻到了。姥爷是单独用餐的,面盆上覆一个圆圆的盖垫,算是餐桌,桌上两三碟菜,雪白的馒头,满满的粥,一筷一勺。姥爷一人挣钱,养活一大家子人,自然要吃得好。

  我是跟舅舅姨们一起吃的。后来,他们陆续成了家,偶尔下班也回家吃。午饭时候,场面是很壮观的。屋里的八仙桌、院子里的小方桌,都坐满了人。有时还在院子门口,把洗衣服的大铁盆翻扣过来,上面摆上方方的盖垫,小孩子们也算是单独开了一桌席。

  如今,姥姥已不在,舅舅姨们也是各自有了一大家子人,儿孙绕膝。可逢年过节,还保留着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吃饭的好习惯。

  姥姥忙,也不忘疼我。妈假期短,不到一岁,我就住过姥姥家。在这里,姥姥断案,总是我对,表哥错,现在觉得表哥那时为我受了不少委屈,可他却说早忘了。

  端午时,姥姥会在我嫩藕似的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缠络成的手环。

  每逢暑假回姥姥家,那时端午是早就过了的。可姥姥总会给我包粽子吃。糯米早就泡在一个大铁盆里的,已经不那么透明。姥姥拿起一两张粽叶,抓住叶柄,向里一弯,就成了倒三角,像现在小孩儿吃的妙脆角的模样。另一头留下一个长长的尾巴。白白的米,捞起来,放进去,再点缀上几颗红枣,长尾巴扣下来,给粽子封了口。几根线变戏法似的一绕,粽子就算包好了。

  粽子最费火,煮好久,久到我不耐烦的时候,粽子的香味才丝丝缕缕地飘出来。

  

  我留下了爱吃粽子的习惯,而且一定选大个儿的蜜枣棕,总得像小时候吃的那种才行。

  姥姥是九七年,也就是香港回归那年过世的。她静静地躺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,全家人都站在火化场的大厅里,目送着那透明的盒子,缓缓往远处滑行。忽然,它停到一个炉门口,转瞬消失在全家人的泪光中了。

  十八年了,那点点滴滴的往事非但没被淹没,反而越来越清晰。我好像听得见姥姥特别的口音,闻得见粽子的香气……

  目 送

  文/曹 静

  有些镜头雕刻在了记忆里。

  幼儿园教室的门,即将关上。门里是孩儿汪汪的泪眼,门外是我忐忑的心。

  小学的大门,被摁了close键。门里是紫色纱裙的小女孩,头上飘着两朵淡紫的花儿,门外的我被大门徐徐遮断了视线。

  六年级那个暑假,戴着遮阳帽的我依然觉得出太阳的疯狂。送孩子到棋校的楼下,我等他回头向我挥手。没等到。

  那个下雪的早晨,我踩着厚厚的雪,站在马路中间,望向大巴车。孩子正和朋友聊着天。

  目送,就别再期望回头。

  孩子会渐行渐远……

  灯

  文/曹 静

  眼前的灯笼,是灯会上买的,十块一个。麦杆编出菱格儿,蒙上玻璃纸,纸上几笔绿叶红花,灯笼两头收口处,贴粉红纸。灯笼其实粗糙得很,不值十块。可卖灯笼的人,心里明镜儿似的,知道总会有人买的,因为这灯笼里有童年的烛光。

  是啊,小小的人儿,敢走进漆黑的夜,靠的就是手上这盏温暖的灯。借着蜡烛头的微光,小心翼翼地走着脚下的路。对面来一盏纸灯笼,走近才看清折叠得很精致。灯笼总有带不回去的,烛头一歪,灯笼就着了。大家一笑,各自护着灯笼回家。

  回到家,抬眼就能望见爸爸扎的红五星灯笼。除夕这天,爸爸会拿小铲子在大锅里炒花生,会拿烧红的铁棍儿给猪头烫毛。我最喜欢的还是爸爸这一天要扎灯笼。

  

  几根庭杆儿,几根线,就搭出五角星的两面。透着亮的粉红纸,被小心翼翼地贴在每一个面上。纸薄得很,几乎吹弹可破。“五角星”挂在门上面,记得那时小,天真地想有这个“五角星”,年就永远过不完。

  灯笼里的烛光,还在摇曳着。童年只是用来怀念,再也回不去了。

  他

  文/曹 静

  他的前半生在苍穹搏击,蓝天是他的舞台,白云是他的舞伴。

  他的后半生,则在公园里养老。

  初见这庞然大物,人们啧啧赞叹,追念他往日功勋,仿佛谈论一枚英雄珍藏日久的勋章。

  

  孩子们不管这些,急不可待地要与他亲昵,留下童年的英姿。

  现在,孩子们的玩具比这大,比这好玩得多,在摩天轮的眼中,在海盗船的脚下,他已渺小得可怜,连蹒跚的步子也没有。他只是默默地立在那里,任由卡丁车的噪音偶尔响起。

  更多的时候,他与海棠、丁香低语,与清风、湖水唱和。

  卡丁车再次轰响起来,声音那么大,他居然打起了盹儿,梦见垂柳的柔丝间,那片蔚蓝的天,那朵洁白的云。

  注:“他”指的就是上面图片中蒲园里一架古老的战斗机。

  

  作者简介

  曹静,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语文教师,山东省教研课题“生活日记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”主持人,滨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、教学能手,滨城区优秀教师、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、学科带头人。自课题立项以来,与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展“跟课文学写作”、“情境日记”、“日记升格”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在语文教学方面积极探索,先后在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》《语文教学通讯》《中学语文教学》《语文学习》《语文知识》《山东教育》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,并指导学生在《青少年日记》《中学生学习报》《阅读与作文》《学习报》等报刊发表作文二十余篇。

  

  策 划: “豫见”@语文湿地编辑部

  总 编: 我心飞翔

  编 辑: 刘玉珍 陈卫星 江东云

  陈向琼 董春香 杨晓芳

  刘龙飞 刘 娜 孔书民

  本期编辑:董春香 刘龙飞

  美 编: 杨晓芳 刘 娜 刘龙飞

  顾 问: 秦 勤

  终 审: 李红玲

  制 作: 王 鹤

  

  郑重声明:本期内容为“语文湿地”(微信公众号:yuwenshidi。以下简称“湿 地”)原创首发内容,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、复制、摘编前,必须得到“湿地”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;未经“湿地”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, 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、复制、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。一经发现,我们将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,追究其侵权行为。

  

  

  加载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