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东强布置的沙坡尾20号
门口设计成路灯图标
共享空间的规则
信任感某种程度上是稀罕物,何况是陌生人之间。但在厦门,有一个乌托邦式的地方——无人看管,却有软沙发、有铺着漂亮桌布的书桌、有热茶、有零食、有书、有花,从不锁门,24小时亮着灯,任何陌生路人都可以进来免费享用,自助服务。若不是“主人”邵东强最近在对后院进行扩建装修,平时这里基本没有主人。
导报记者昨天光顾的沙坡尾20号的这个共享空间,已经是邵东强办的第三个。另外两个在大学路的共享空间同时在运转着,三处加起来大约有200平方米。他把这个纯公益行动命名为“路灯计划”。
路灯计划 给陌生人温暖和希望“你是富二代?”导报记者开他玩笑。邵东强白晰清瘦,显得有些文弱。“不是,我父母都是农民。”
2013年,在厦门当了16年海军的小邵退役回到宁德老家。因为生意经常需要来厦门,他在大学路租了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自住,也用于接待战友。战友常常还带着亲友来,好客的小邵发给朋友们和朋友的朋友们很多钥匙,后来他干脆让邻居代为开门。到最后,这个地方就完全不锁门了。陌生人都可以进来歇脚、自助泡茶泡咖啡,完事只要收拾好就行。他把它命名为“巢”。
2015年,越来越多人来,空间明显局促起来。他又在巢的后面,租下一个约100平方米的房子,自己当木工水电工,又开出了第二个共享空间,命名为“理想家的家”。
去年“莫兰蒂”台风停电期间,望着黑暗的城市,一个“路灯计划”在小邵心里萌生。路灯给夜路人安全感和温暖。他想做更多的空间,给行路人路灯般的感觉。今年1月,沙坡尾20号开门,门口首次使用了“路灯计划”的图标:橙色的三角形代表路灯射出的光,彩虹代表希望,而这个彩虹多了一道黑色——生活中难免有黑暗,但更有温暖和希望。
从原来为了自住和接待朋友,到主动开放给陌生人使用,到开启一个将来成系列的“路灯计划”,小邵越走越远。
“无主”房屋 东西有人送维护有人做
也许是信任的力量,小邵的共享空间聚集了大量的正能量。
今年春节,小邵回乡过年,一走就是半个多月,回来时,这些不关灯不锁门的共享空间里的东西还变多了。而这种状况也是常态。屋子里时不时就多出了书,多出了本子,多出了零食、插花……
最有创意的是有一排多肉,直接种在窗框上,“原先这是一条大裂缝,里面很多土,看到我吃力地往外掏土,有个爱多肉的女生就送来了多肉种上”。
还有一个大姐成为这里常客后,主动来做日常维护。后来她本要搬到房租较便宜的湖里,可为了方便自己来这里打扫,最后她留在了房租贵的这附近。
有一个武夷山姑娘被小邵的公益事业感动后,成为这里的茶叶常年无偿供应者……
更多的人是在这里收获了感动,留下了一本又一本热情的留言。有个游客在一天几次被不良商贩宰后,无意中来到这里,修复了他受伤的世界观。如今邻居也会帮着指引游客进屋去。周末,附近的孩子们还结伴进来找“好吃的”。
当然,也有东西丢失的时候,但小邵并不在意,“他拿去一定是他需要这个东西。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,只要有80%的人做得好这世界就美好”。
共享空间 社会点滴力量在支持
之所以能一直持续做下来,而且未来还有复制扩大的打算,小邵一定是尝到了做这事业的甜头。
小邵同意,“我特别喜欢这种生活状态——我喜欢老街区,喜欢看着人们脸上的幸福感。另外,把一个个空间从危房改造到越来越像样,我很有成就感。”有个空间能为过客挡风遮雨,让他们谈天说地,小邵觉得很幸福。
能做下来,还有一大原因,“其实我只是把它们"生"下来,扶它们走了一段,接下来有很多很多人参与进来,用点点滴滴的力量陪着它们走下去。”刚开始的两年基本都是小邵自己养着共享空间,还有朋友们的一些资助,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,有些陌生人走前会在茶具下面压点钱,于是小邵干脆在门边挂个小信箱用于人们的随喜功德。这最新的一个空间,小邵只投了1/3的资金,其它的都是陌生人的捐助。“我只是开了个头,我希望它们可以一直离开我而存在。”
即使有社会点滴力量在支持,但大部分还是需要小邵自己的投入,至于他是靠什么收入在养它们,小邵并不隐藏——他与战友在附近开了个土特产小店,但他并不愿意借这个空间来宣传自己的生意。因为,“路灯计划”是纯粹的,与生意无关。
导报记者 李学清/文 沈威/图
评论列表